为什么国内的机场和火车站都修建得那么大?

1. 交通枢纽的占地面积与吞吐量有关,国际机场肯定比小机场大;


2. 吞吐量大≠拥挤,机场效率越高,所需的人员聚集场地越小;


3. 占地面积大≠动线长,合理的设计可以提升大型交通枢纽的使用体验和效率。



「因为人多,所以必须大,所以要走得远」真的是一个误区。这里面能够改进、值得推敲的东西还有很多。

其实乘客是不可能通过主观感受推测出机场的占地面积的。之所以抱怨机场火车站太大了,是因为觉得走得太远、走得太累。题主的观察很准确。动线紧凑,给乘客的感觉就是「明显小了」。

而目前的大多数答案的思路是:「因为我们人多,所以需要更大的地方;外国人还没我们多,但地方也根本不小。」还有很多人表示,「已经这么大了,还是觉得挤,只有建得更大了才能多用几年。」

为了承担更大的流量,确实需要更大的面积,结论是没错。但这样的解读里面有两个误区:

一,机场的占地面积大,不等于人的动线就一定长。而动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空间体量的感知。

二,机场的吞吐量大,不等于内部就一定拥挤。效率的提高可以提升大型交通枢纽的使用体验。


我在机场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去年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内的几条主要通道是平行的,只有几个节点连通。

我带着总重量 50kg 的行李落地,就想取点现金,而工作人员似乎也并不知道哪里有 ATM,在机场里来回遛了我好几圈,一会儿跑到出发区,一会儿又要过安检回到到达区,东奔西跑如傻狗。

另一个让人火大的是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这个机场的布局是辐射状的,分成好几个区,在区和区之间穿过需要安检。

尽管你从窗口望出去对面就是你要去的区,却必须经过辐射的中心、通过 4 道安检,我那天又遇到点特殊情况,在机场内足足过了 8 次安检,每次都要再脱掉外套和靴子、解开皮带,扫描一遍随身物品,眼看快要登机,急得不行。

而我最喜欢的荷兰史基浦机场,使用起来就特别爽滑,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我回荷兰,行李里有要申报的东西,由于流线过短,稍微一走神就已经到了闸口,被海关小哥拦下开箱检查并喜提了一张 200 多欧的罚单。


排除我比较路痴这个因素,是浦东国际机场格外大?还是史基浦机场人比较少?

这三个机场的数据是这样的:

上海浦东:3780 公顷,航站楼 2 座,乘客总量 7000 万,起降架次 40 万;

法兰克福:2300 公顷,航站楼 2 座,乘客总量 6450 万,起降架次 46 万;

史基浦:2878 公顷,航站楼 1 座,乘客总量 6851 万,起降架次 45 万。

来源维基百科,乘客总量是 2017 年数据,起降架次是 2014 年数据。

这三座机场的体量都很大,相比来说,占地面积的差异比吞吐量的差异要大一点,可能因为客运在每个机场中占的比重不同吧。但是大体上,占地面积和吞吐量是正相关的。

但是给乘客的体验相差却挺大的。史基浦机场,在 Skytrax 的排名一直不错。法兰克福机场我后来又经过一次,如果不用在区域之间穿过,其实体验也蛮好;但浦东机场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很想把设计师请来谈谈。

把地图调成相同的比例,看一下这三座机场的总图:

%title插图%num
浦东机场
%title插图%num
法兰克福机场
%title插图%num
史基浦机场

相比来说史基浦机场的「核」看起来最小,整个布局是从中心辐射出几条短臂,比较紧凑,呈现一种「米」字的趋势;法兰克福机场的布局有点像个「不」或者「否」字;浦东机场最单纯,两边的飞机停成一整排,基本是个「工」或者「二」。

也就是说,在法兰克福和浦东,如果你的登机口刚好在「臂」的末端,就要跑断腿了;而史基浦机场的情况要好得多,就算你走错了,到末端再返回,要走的回头路也不是很长。


看完了总体布局再把房盖揭开看看,几个机场的官网上都有地图。

-浦东国际机场-

%title插图%num
浦东机场 1 号航站楼
%title插图%num
浦东机场 2号航站楼

虽然外观看起来像是对称的(右下角小图),但浦东机场的两座航站楼是出自不同的设计单位,内部流线的逻辑也不同。

1 号航站楼是从对称轴横切分区(屏幕上看是左右两半),一半是国内出发到达取行李,一半是国际出发到达取行李。

2 号航站楼是纵切分区,这样可能管理上更方便流畅,但通道长达 1400 多米,行李多的时候走那么远也挺烦的。

而且完全笔直,也没法在心理上减轻乘客对此产生的漫长的感受。试想,你面前有一条没什么变化的直通通的路,一杆子戳了一公里多,是不是看一眼都觉得怪累的?

这样「平铺直叙」的设计,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在工程上也颇费心血,确实十分「排场」。从宏观角度来说我觉得看着确实很气派,毕竟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国际机场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国门。

建筑设计已经没法修改了,能不能想办法提升一下体验呢?前面说的找不到 ATM 就让我很费解。另一个很不合理的地方是,两个航站楼各只有1个问询处,都在「轴心」位置附近。相比来说,史基浦机场有7个问询处。法兰克福机场的官网地图上把问询处跟集合点放在一类显示了,没法区分,粗略数下来问询处也不少于 10 个。

-法兰克福机场-

%title插图%num

法兰克福机场的地图把两个航站楼放在同一张图里表示了,按颜色分区的,左边是 2 号,右边是 1 号。

图中看来,中间的枢纽部分非常紧凑合理。不足之处就是:图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那些被省略掉的「胳膊」是如此细长:

%title插图%num
左下角那两个分叉,走起来还是蛮远的

-史基浦机场-

%title插图%num
史基浦机场到达层

史基浦机场只有一个航站楼,上面这张图中间的浅黄色三角区域连接着地上的停车场和地下的火车站,出发的旅客由此上楼,到达的旅客汇集至此。

三角形区域的位置,其实是处于一个L形平面的「臂弯」部分。跟法兰克福机场纯粹的「发散」相比,史基浦的设计是一种「收拢」的趋势。

%title插图%num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部分很紧凑,并没有像国内很多机场火车站一样,做一个巨大的广场。包括楼上的出发层,从外头看,怕是连国内的大超市都不如吧:

%title插图%num

里头也顶多就是个三线城市火车站,层高不高,空间不大。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史基浦机场出发层

但就是这么个「小」机场,人虽然多,却从未见过拥挤堵塞的情况。

史基浦机场动线合理,标识系统清清楚楚,人员分流迅速,投入使用已经超过 100 年,目前还能够满足功能的需求。

如果说在浦东机场的到达体验是:

「走走走走走找找找走走走等等等查护照走走走走走找找等等等取行李走走走走走走走……」

史基浦机场的到达体验就是:

「走走走查护照走走等等等取行李走」

每次回荷兰,一到了史基浦机场,就感觉「马上就要到家了」。很多第一次来荷兰的朋友也有这种感觉:「没走两步呢这就出来了?」


那么,机场的客流量大,是否等同于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人?

水龙头流量可大了,空间却也不大啊。

在背后确保动线通畅的,是效率。效率够高的话,就不需要大空间来「囤积」人。

回想一下你坐国际航班的时候,提前多久出门?我从国内出发时一般提前 3 小时到机场,再留出 1 到 2 小时的交通时间,12 点的飞机,7 点出门。而每次从荷兰出发时,12 点的飞机,我 9 点半才出门。

史基浦被称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机场,安检出关速度很快。但这种高效跟公共交通的靠谱也不无关系。机场的「翻台率」高了,可就能省下大量空间啊。

当然,「翻台率」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工作人员的数量、高峰期的最大瞬时流量。

但是动线的合理性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动线和效率是相互影响的。动线顺畅了,乘客在机场停留的时间就短,需要的面积就小;同时,乘客走的距离也短了,体验变好了。


最后一张图对比三个机场的画风:

%title插图%num

你觉得,哪个机场的乘客最不累?

当然,还是要再说一遍,机场的效率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题主还提到了「坐大巴拉到飞机下自己登机」,其实是用廊桥还是坐摆渡车这是另外一回事,主要是因为廊桥不够用了,飞机只能停到较远的机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坐的是什么航空公司的航班。

而且从成本上讲,用摆渡车运乘客比把飞机拉到廊桥要贵,也不存在「为了节省一点钱折腾乘客」这回事。

总结一下:

1. 交通枢纽的占地面积与吞吐量有关,国际机场肯定比小机场大;

2. 吞吐量大≠拥挤,机场效率越高,所需的人员聚集场地越小;

3. 占地面积大≠动线长,合理的设计可以提升大型交通枢纽的使用体验和效率。

并不是说所有机场都应该造成一个样(毕竟史基浦现在也要扩建了),也不是国内所有机场都像浦东机场这样不好使(隔壁虹桥机场就好得多)。只是,「因为人多,所以必须大,所以要走得远」真的是一个误区。这里面能够改进、值得推敲的东西还有很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 头像南丢丢0